河声丨“乱室佳人”成流量密码?综艺策划不能以审丑为美
13日,一则30岁女星因“家中太乱”发文致歉竟冲上热搜,其源头指向综艺节目《我家那闺女2025》的相关内容。此事引发广泛关注,也折射出当前部分综艺节目策划理念的偏差。
13日,一则30岁女星因“家中太乱”发文致歉竟冲上热搜,其源头指向综艺节目《我家那闺女2025》的相关内容。此事引发广泛关注,也折射出当前部分综艺节目策划理念的偏差。
跟着一双双造型浮夸的“丑”鞋排成的动线旋转跳舞,以无边抱枕流体猫堆为背景猛猛拍照,在变形镜前对着超宽肩西装“试衣”自赏……每年都能引发网络狂欢的线上“丑东西”评选今年首次在线下开展。展览所在地杭州迎来了“审丑”情绪共鸣高峰,开展仅一周,日均观展人流超过3000
如果你在淘宝搜索“碧绿青蛙勺子”,一定会看到一个全网热销几千件的网红单品。它“丑”得太过醒目,自带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感。
马保国的人生轨迹堪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出荒诞剧。这位自称“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”的人物,从早期的武术招摇撞骗,到被业余爱好者三拳击倒的戏剧性场面,再到后来意外成为网络红人,其经历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某种扭曲与变异。人民日报曾发文《马保国现象休矣》,试图为这场闹剧
就在大家还在对消息真实性议论纷纷时,著名编剧汪海林直接丢出一枚 “重磅炸弹”:“凤姐从来不是笑话,她是恨国党的代言人,是攻击中国社会的马前卒。” 这话犹如平地惊雷,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熊熊大火。
2015年,这个以"暴打弟弟""恶搞父亲"为招牌戏码的素人,用荒诞哑剧式的"审丑表演"撕开流量口子。
“霸总”剧情曾被点名!微短剧只有更离谱?2024年11月,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“霸总”类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: 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,损害企业家群体形象;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企业家故事;加强对“霸总”微短剧的管理,压缩数量、提升质量。
“霸总”剧情曾被点名!微短剧只有更离谱?2024年11月,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“霸总”类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: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,损害企业家群体形象;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企业家故事;加强对“霸总”微短剧的管理,压缩数量、提升质量。
该剧导演和主演也紧急在社交媒体发文与剧集“割席”6月15日该短剧男主演直播回应称“围读剧本时才看到这个情节,确实很癫。”他表示“不好意思癫到大家了经纪人说一定会大爆没看本我就接了。”“霸总”剧情曾被点名!微短剧只有更离谱?2024年11月,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
近日,短剧《麒麟送子天降喜福》中的情节引发热议,剧中女主意外怀上 “龙种”,临盆时遇“天降祥瑞”,为皇上诞下99个儿子,还出现把孩子摞起来,进宫面圣的猎奇画面,引发热议。
2024年11月,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“霸总”类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: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,损害企业家群体形象;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企业家故事;加强对“霸总”微短剧的管理,压缩数量、提升质量。
2012年10月11日,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成为首位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。这一消息打破了中国文学在诺奖领域的空白,却也让莫言从国内文坛的“边缘人”瞬间卷入舆论漩涡——为何荣誉加身后,批判之声反而甚嚣尘上?
5月10日,一场普通的NBA直播讨论,竟炸出一颗"人血馒头"——网红"胡同串子"因网友一句"科比不如乔丹",当场暴怒诅咒四川同胞:"当初地震就该给你们埋了!"此言一出,12万人的直播间瞬间沸腾,相关词条火速冲上热搜。有网友犀利评论:"为了维护外国球星,拿同胞的
某制片人曾在酒桌上放言:“给我七天,素人也能成顶流。”这话虽夸张,却道出短剧行业造星秘诀。在长剧市场默默耕耘五年的科班演员赵琳,转战短剧后,经造型师精心打造,三斤发胶、五层眼影,瞬间成“古偶女神”。这种工业化变美过程像泡面般快捷却无营养。
山东菏泽街头的警车引擎盖上,一个女子踩着高跟鞋蹦跳的身影,成了近日网络最刺目的切片。她辱骂执勤交警时的嚣张,面对群众指责时的猖狂,甚至事后被扒出的"交警队有人"的狂言,将"以丑为美"的荒诞性推到了极致——当一个人把撒泼当个性、把低俗当流量、把违法当底气时,她早
在二手平台搜索 Labubu 盲盒时,人们常被价格震撼 —— 这个歪嘴斜眼、头顶触角的怪异精灵,隐藏款溢价竟高达 30 倍。当汪东城在直播间痛斥黄牛哄抬价格时,评论区年轻人却在调侃:"丑到睡不着,贵到买不起,但就是想要。" 这种集体狂热,在瑞幸 "最丑联名周边
违停被警察贴罚单,咱们应当怎么办?其实踏踏实实交钱就得了,也就是 100 块钱、200 块钱而已。钱虽然我们不想花,但毕竟你犯了错 —— 你阻碍了公共交通,你已经被抓了现行,警察已经贴了罚单,踏踏实实地接受惩罚,以后别再犯就得了。
真是“美人”看多了,让一些人出现了“审美疲劳”,怎敢想,随着网络的发达、信息化的普遍,竟会造成这样一种风气,装疯卖傻、目不识丁...他们凭着“另类”的表演,在互联网上过得风生水起,一场直播就赚的盆满钵满。
近年来,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正经历一场微妙而显著的变革。曾经被视为“丑”的设计元素,如今却以一种反叛的姿态,悄然攻占着主流视野。在社交媒体上,“丑东西”不仅成为热议话题,更引领了一股新的消费潮流。
最近几年,一场反向操作正在颠覆行业规则。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拥抱“丑设计”,符合主流审美的设计淹没在主流里,而那些曾被吐槽“丑得扎眼”的东西,反而成了销量黑马。